“三强化三着力”,青岛农业大学推进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

2024/6/7 23:47: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三强化三着力”,着力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第一课程”教学质量、突出“以农见长”理论服务优势,近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教研教改项目获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2项、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2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等。

一、强化“六要”标准落实,着力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是落实导师制和集体备课制,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为新进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组织听课、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强化教学技能、完善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经验“传、帮、带”,持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近年来获评省青创科研团队1个,入选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省思政课优秀教师3人、省高校思政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

二是坚持线上与线下、“请进来”与“走出去”,交流与学习“三结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发挥教育部、山东省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作用,组织教师参加研修培训300余人次;承办全国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课程论坛、青岛市政治学会年会等会议,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校作报告,组织教师到井冈山等地实地研修,组织50余名教师赴兄弟高校交流考察,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专业素养。

三是坚持以赛促教,提升思政教学能力。积极组织教育部、省、市相关教学比赛的校级赛事,组建专门团队指导青年教师参赛磨课。近年来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优秀奖5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萌新磨课”决赛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同时获山东省第二届本科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2项,全国农林院校“基础”优秀公开课展示特等奖1项。

二、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第一课程”教学质量

一是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开好开足必修课,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获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金课。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设“四史”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包括18门课程的“思政模块”。与城阳教体局、城阳实验中学等合作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

二是创新课堂育人模式。构建“特色鲜明、五课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四大品牌课堂。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 聚焦讲好思政故事,传承青农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聚焦立足经典原著,观照社会现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聚焦寻踪地方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聚焦解析时代问题,坚持中国特色。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新闻播报、热点点评、“故事会”等丰富形式,以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激发课堂活力。

三是夯实实践育人基础。围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助力黄河国家重大战略、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等确定实践选题,精心调研并开辟临沂、威海-烟台、青岛三条实践育人路线,沿线建立多个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个人特长创作实践成果、展示实践成效,学生微视频《大学生眼中的扶贫》获全国大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三、强化科研服务创新,着力突出“以农见长”优势

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和学校“大农科”学科特色,形成并不断强化“以农见长”的科研和服务优势。“制度与生活视角下的青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此外立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和山东省规划项目近20项,均呈现出鲜明的“农+思政”特色。出版《近代乡村移民的城市融入》等学术专著17部,成果《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视域》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建设“山东省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青岛农业大学农村文化研究所”等平台4个,“中国乡村史+社会变迁与农民问题创新团队”获批省高校“青创科技计划”团队,多位教师任山东省委组织部“名师送教”成员、山东省农民培训专家、山东省首届师德宣讲团成员等。马院获批青岛市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并与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党委等合作建立党建思政基地12个,与城阳区党史办合作建立“城阳区党史研究中心”,多人受聘地方企事业单位党建顾问、中小学指导员,思政课教师年均到周边街道、社区和单位讲授“三农”主题相关党课和讲座近百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