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由于生源减少必须改革

2011/12/29 22:24:35

  本报记者  李雪林

  中国大学从未像2011年一样,面对如此激烈的生源竞争——继2010年高考考生报名人数锐减至957万,2011年继续下滑至933万,创了历史新低。与此对应,2011年,有84万考生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高中生增加了28%。

  中国大学也从未像2011年一样,在抢夺生源上撕破脸面。从7月复旦和交大因为生源问题在微博上“互掐”,到12月复旦和南开因为是否退出“北约”又闹出意外。其间,“状元放弃北大去港”、“寒门子弟上学难”、“不孝子女不能上北大”……高校招生时争夺优质生源乱象频出。

  我国大学自主招生明年将进入第十个年头,原本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如今却变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其背后所隐含的,无非是赤裸裸的“分数崇拜”、“生源崇拜”。一旦生源被看成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名校斤斤计较于与录取分数线、生源质量直接捆绑的学校排名,巨大压力之下招生工作出现无序竞争,也就在所难免。

  首先,招生乱象透视出高校选拔能力的匮乏。国外知名大学的招生人员一般都有很强的甄别、选拔人才的能力和经验,他们会在全世界挑选适合自己学校培养的人才。而中国的大学基本上只会靠分数选拔学生。作为基础教育教改的“风向标”,如果名校在评价考生时无法完成从“高分”到“高能”的转变,那么中小学生就很难逃离应试怪圈,培养创新型人才也陷于空谈。

  其次,招生乱象透出高校办学模式的趋同。中国大学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专业课程等方面都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甚至一些学校连教改举措都十分雷同,于是不得不去疯抢同样的一拨生源。在高校同质化发展的今天,互掐岂能避免?

  再次,招生乱象还透出大学对学生利益的忽视。高校争夺生源,与其说是“抢人才”,不如说是“争利益”,但却无人真正关心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学生们被各种人为因素剥夺了自主择校的权利。

  今年,数十名高考状元放弃内地名校转投香港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奠基,国外知名大学加速步伐抢滩中国教育市场,许多家长热衷把孩子送进国外大学,还有一些中学办起了“国际班”,学生毕业时参加国外的高考,直接进国外大学读书……境外高校直接参与了内地生源竞争,它们的机制更具活力,教学内容更有特色,提供的平台更宽广,环境更国际化。

  教育全球化,正在对内地高等教育构成强大挑战。内地高校若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在教育观念、招生制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不锐意改革,那么将继续成为内地优秀生源的候选而非首选。

  明年自主招生,各高校狂打“特色计划”牌,各种名称迷人眼球,优惠幅度也大大提高。如果这些计划不是停留在名字上,而是真正贯彻到培养上,那将是学生的幸事,大学的幸事。可是,我们又遗憾地看到,明年2月11日,“北约”和“华约”把联考的时间放在了同一天,这种故意“撞车”,无疑又扼杀了学生的选择权。

  走过2011,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在全球化的竞争态势下,必须通过积极探索自主招生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举措,才能全面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大学是精神家园,大学是创造理想的地方。当为了“掐尖”而不惜撕破颜面,高校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大学也应该最明白:一所大学的成功不应该是招录学生分数的高低,而是从校园里走出去的学生,是否真的优秀。

  事件回放

  2011年7月1日,复旦大学在学校网站和微博上发出“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称:该校遭遇有人冒充招办老师致电考生,称复旦与该学生签订的招生协议已被取消,并以此劝说学生更改选择其他学校的志愿,“其性质之恶劣,行为之严重,道德之败坏,无异于诈骗,极为严重地损害了广大考生利益!”

  而参与今年招生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在转发该微博时直接指出是上海交通大学所为。

  7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招办在微博上连续发出声明,称“从相关媒体对考生的采访中了解到,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对这种行为我们深表遗憾,”“上海交大招办声明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上海交大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在高校招生竞争历史上,两所名校在官方微博上公开互掐似乎是第一次。一些名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已经由往年的暗地里互相“挖墙脚”,升级到公开“撕破脸”。

  声音与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斌贤: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校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确实现在中国的高校,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学,为抢生源采取很多不道德的措施,是高等教育很悲哀的一种现象。

  人民时评:考生有自主选择权,高校应凭自身影响力吸引人,而不是用欺骗、攻讦和利诱等手段“绑架”考生,招生掐架背后的“生源崇拜”会反馈到基础教育的过程,“分数至上”、“应试为先”的魅影,将难以挥去。这样极端功利化竞争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方向,让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曲解了成功的含义。

  事件回放

  2011年7月7日,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录取结束,香港大学录取内地17名状元,其中包括11名省级状元和6名市级状元,光省级状元今年就比去年多出近一倍。

  北京四名状元全部放弃北大就读港校。其中三个文科状元,早早放弃北大敲定去香港大学,北京的理科状元、人大附中的梁思齐已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但他同时报考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三所港校,最终选择香港科技大学生化专业就读。

  追溯到2005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放弃了清华大学,选择到香港科技大学求学,一时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到了今年,“状元”放弃北大、清华选择港校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从2006年港校在内地招生范围增加到20个省市后,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下降了22%。

  2011年申请香港高校的内地考生比往年增12%,有30个省市状元填报了港校。眼看越来越多的省市“状元”成了清华、北大的“漏网之鱼”,有关清华、北大已沦为“二流”学校之说甚嚣尘上。

  今年年底,香港高校又纷纷宣布扩招内地学生,有的扩招比例高达30%,并提高奖学金额度和种类,吸引内地生源报考。

  声音与观点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香港大学真的没有刻意和内地高校“抢状元”,学生也不是为了奖学金才来港大,而是觉得适合在港大学习才来。

  北京四中高三年级主任叶长军:与内地高校相比,香港高校在课程设置、授课理念、学习氛围、外语环境等方面都有优势,其课程设置更加前沿,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对于工薪家庭来说,港校提供的高额奖学金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事件回放

  “华约”、“北约”和“卓越联盟”三大高校招生联盟去年为争高考生源硝烟四起,今年除了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继续去年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以同济大学为首的“卓越联盟”仍然维持原状外,“北约”成员则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12月1日,南开大学宣布退出“北约”,校方表示,告别联考转而尝试单独组织考试,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但为了招到适合南开的学生,这种冒险是值得的。12月2日下午,复旦大学也宣布不再参加“北约”联考。据相关人士介绍,复旦和南开准备单飞之时,北大曾经多次劝说,甚至恳求“要退出明年再退。”不过也有驳不过北大的面子而留在北约联盟的高校,武汉大学便是其中一所。

  这是自主招生联盟首次出现松动,有人甚至认为,自主招生联盟瓦解可能将从复旦、南开的离开开始。

  声音与观点

  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高校形成联考同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如果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各自进行招考,不但学校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对学生而言他需要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去参加考试,压力非常大,精力和财力投入也会非常多,这会使得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放弃去考试。但联盟这种形式走不远,这是因为各个高校对生源的能力和专业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会逐渐显现出来,出现退出联盟的情况也不奇怪。

  松江二中高三学生金怡:几大联考明年在时间上存在冲突,所以不可能都参加。自主招生联考会对学业负担有所加重,会准备得很累,不过联考的形式比各个高校各自为政要来得好一些,可以不用赶那么多的场子。理想中的招生方式是一个学生能够报多个学校,收到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让学生来选择学校。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28日,上海纽约大学在陆家嘴奠基,这所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的大学是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其目标是在较短时间里成为一所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运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

  第一届本科生将于2013年9月入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将参照纽约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方案制定,采用高师生比、小班化教学、思辨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通才教育课程体系。

  在上海纽约大学之前,国内已有西交利物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等本土“洋大学”。

  国际知名大学抢滩申城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11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将建设伯克利张江校园。美国常春藤联盟名校及其他国际一流高校将加入上海紫竹国际教育园区。

  除了留洋和入读国内大学,这些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学校,让学生有了“本土留学”的机会。

  年末,香港大学与剑桥大学推出联合招生计划,面向内地考生,获选参加计划的学生将进入港大工程学院学习一年,通过考核的学生,将赴剑桥完成本硕连读的相关专业。

  声音与观点

  某高等教育研究者:高教改革要有所突破,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引进海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尝试,或是在体制外直接办学,继而展开高教改革实验,围绕学科设置、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新探索。这类学校比较关注教育教学,在师资、课程等方面存在优势,其教学质量也相对较高。只有鼓励国外大学直接在国内建立分校,使教育市场形成竞争,才能真正促进国内高校改革。

  华东师大副校长陈群:纽约大学的一些做法,对反思我们自身的教学和管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上海纽约大学仍将把高考作为招收中国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允许,我们很愿意在招生方式上有进一步的改革。

  事件回放

  2011年10月11日,北大公布2012年获得“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211所中学的名单,推荐学生总额为260名。面试合格的学生将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

  从2009年首次登场的轰轰烈烈,到2010年的众说纷纭,今年是北京大学实施中学校长推荐制的第三年,北大似乎注意到了前两年“唯成绩论”的问题,所以今年特别强调“道德品质”,列出4条不得推荐的高压线:不孝敬父母;不关心他人,从未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不良诚信记录;考试作弊、受到处分或有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清华大学宣布明年首次在部分中学实施自主选拔“领军计划”,接受中学推荐,首次尝试准许候选者免于笔试,直接面试,全国共有221所中学获得推荐资格

  中国人民大学也推出“校长直通车计划”,全国共有103所中学具备“校长直通车计划”推荐资格,共可推荐110名学生。

  但是,仅北大和清华的两个推荐制就有超过150所中学相同,相同的学校多是各地的名校。

  声音与观点

  沪上一所中学的校长:高校这些“个性招生计划”其实也是生源竞争的一种新方式,方便高校提前锁定特色生源。中学校长推荐本应是给那些有特殊才能却不一定能通过高考进入名校的学生以机会,但实际上还是重成绩。比如素质均衡,成绩优秀肯定还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学生最终还是要参加高考,要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才能被录取,如果完全是“偏才”“怪才”,不能达到高考分数上面的基本要求。

  北大招办负责人:在推荐过程中北大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敬父母却是获得推荐资格的底线。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是否孝敬父母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事件回放

  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今年10月陆续公布自主招生政策知名高校,开始狂打“寒门牌”。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倾斜力度,而且承诺明年自主招生候选人中至少两成为农村户籍考生。

  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户籍考生推出专属招生通道——“自强计划”,通过初审后,他们可任意报考四校中的两校,不仅免除考试费用,还可获得交通补助。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专招农村生源的“圆梦计划”,将有50个招生计划。申请该计划的考生必须是贫寒子弟、农村户口,直系亲属中父母、祖父母和考生这一代没人上过大学,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务农,不包括农民企业家。

  复旦大学也规定,近5年内未向复旦输送过学生的全国国家级贫困县中学,也可通过“推优生”渠道,由中学校长向复旦大学推荐1名全面发展、高中阶段学业成绩优异、具有学术研究兴趣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声音与观点

  网友linyang222:眼下,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两年学校里的中考状元或高考状元,家里条件都很好,尖子生大多也是这样。其实他们成绩好,除了家庭教养外,还有就是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再反观我们那个时代,成绩与家庭条件几乎成反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不够的,从见识上来说,起跑线而言,已经差了一个级别……

  某知名高校教授:教育公平归根到底是要解决资源分配和权利公平的问题,单单靠倾斜不太多的名额是救济不了那么多寒门学子的,而且在现实操作中漏洞很大,并不意味着真正给了农村学生更多的平等机会。比如属于湖北老少边穷地区的巴东一中是很好的学校,在这个学校能进入校长推荐序列的也肯定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而在偏远省份、贫困地区学生心中“北清神话”基本是颠扑不破的,借助这些方式也能提前“掐尖”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