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直属与代理”招生浅谈

2009/3/25 9:54:19
     曾经一位教育界的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招生是民办大学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了招生的依托,那么民办大学将是理论上的存在而已。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好多民办大学是一块牌子而已,就因为没有生源。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步伐中,可能还存在着“计划”二字的就是国立大学的招生工作了!每年的招生中,国立大学稳坐招生钓鱼台,民办大学却自己拉其招生大军,最后争取到的绝大多数还是落榜生。民办大学的招生什么时候才能和国立大学平分秋色?民办大学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我们翘首以待。
     民办大学的招生模式充满戏剧性的色彩,也充满悲壮的氛围。
代理招生是北京民办高校惯用的方式、随之是“直属”招生。代理招生再走过了一段时间后,被“直属”招生给代替了,从而形成了一个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大学也越来越多,民办大学的招生也就越来越来市场化。
     “代理”招生顾名思义就是在招生地利用当地熟悉教育政策或者有着教育资源关系的人进行招生,民办大学给与此人一个授权,并签订相应的招生协议。在招生报酬上一年比一年多,据听说最高时能到每招生一名学生提成上千元的奖金,还有就是大学给与一定的招生经费,比如广告费之类,办公房租之类等。代理招生由他的优劣之分,代理招生从民办大学的招生角度上讲不便于控制管理,没有相应的管理规则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招生效果,据以往来看,代理招生的市场存活率在30-50%之间,大多数的代理商最后是没有招到学生,一般都是招生在个位数,而且在招生报酬的结算上屡屡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不是确认招生人数上发生分歧,就是在结算日起上发生误会,往往有好些代理商最后根本拿不到钱;还有就是从民办大学角度上讲,代理招生人员的身份是很难确定的,为了更大范围的招生,往往一些从事医药、保健品等行业的人也纷纷加入到招生的行业中,他们把此当作一项生意来做,水的招生代理报酬高就给谁输送声援,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讲,代理招生可以给民办大学减少一定的招生投入,减少招生后的人力资源安置,代理招生一般在北京地区的民办大学比较多。
    “直属”招生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的工作人员到招生地区开展招生事项,这对于一般规模小,资金紧张的学校而言可能是达不到的,直属招生要比代理招生有效应。直属人员拿的是民办大学的薪水,受学校的人士及市场规范管理;在约束机制、执行机制上来讲是整齐划一的模式,不存在市场的混乱局面;在招生的力度上来讲,招生人员的招生态度很是端正的,目标明确;招生人员在自己工作的范畴内要考虑到自己的升职、加薪等,所以在工作上很是卖力,往往取得的招生效果比较好,但是直属招生投入很大,全国大多数的省份都要派驻自己的招生人员,工资、招生经费、广告等等都需要前期的投入,如果按照每一个招生地经费1.5万元计算,200个地区就要300万元的纯经费投入,还要讲上招生管理人员的经费、招生后勤保障经费、招生广告经费招生迎新期间的费用。对于民办大学而言,招生试探们的生命线,在每年的招生结束后,做好当年度的招生总结后就是第二年招生的开始,直属招生在北京一些有规模的民办高校中已经是被普遍才用的方法。
  当然在民办大学招生的方式中还存在着好多的招生模式,比如学生团招生,民办大学的学生每年的假期里有好多都是招生的骨干,往往在毕业时还可能留校工作;社会上还出现了专业的招生公司,北京、上海、青岛都有这样的招生公司,往往代理许多家的招生工作;招生是民办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没有给与招生计划,只有自主的招生,往往就有一些办学水平不高、师资跟不上、校园硬件建设环境差的学校打着招生的旗号来进行欺骗式的宣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给整个的民办教育环境蒙上了一层恢恢的色彩,使一些地区的学生、家长的谈到民办大学就谈儿色变,民办大学的招生需要市场与政策的综合调控, 光有市场的行为没有政策的约束,统一约束机制,民办大学的招生很难成就民办大学发展。
  民办大学招生工作已经在某些教育机构形成重要的议题,再一次北京举行的民办大学学术会议上有一位专家提到,民把大学应该成立自己的招生委员会,成立民办的招生机构,统一管理约束,由政府搭台、民把大学和民办教育机构共同唱戏的局面。

推荐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