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决赛举行

2024/6/18 9:25:19

本次比赛共有125个项目参赛,涵盖了我校13个学院36个专业,经过学校初审、复赛,最终产生21个优秀项目进入现场决赛。

决赛中,各个团队针对项目的亮点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展示,评委们针对其优缺点从技术原创、创新点、经济性及项目后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经过激烈角逐,第二临床医学院《形影相随——新型肝切除导航系统引领微创手术智能时代》、第一临床医学院《光学活检——胃肠癌精准诊疗引领者》、第一临床医学院《精准胃来——胃癌淋巴结转移精准诊疗先驱者》、口腔医学院《齿成之心—高端生物活性牙种植体定义者》共4个项目脱颖而出,斩获校赛金奖。

《智麻卫士-手术心脑安全实时预警的开拓者》《易生繁华--引领女性生殖健康新纪元》《益生胃宁-胃黏膜来源益生菌治疗胃部疾病》《全民来急救——致力打造院前急救互联平台,提升全民援救力》《明眸科技--糖网治愈革新先锋》等5个项目获得校赛银奖,《泌显神通--外泌体鼻喷剂脑卒中治疗开拓者》《微笑“童”行--乡村儿童口腔健康的护航者》《为了没有乙肝的未来——乙肝母婴阻断管理全球领航人》《脂焕新颜--AMC脂肪高效提取引领者》《粤糖网--助力广东糖网筛防长城》《检微知著——血清HBV RNA检测引领慢乙肝精准诊疗新时代》等6个项目获得校赛铜奖,以上获奖团队均获得扶持资金,并对接资源,多方面赋能项目,帮助项目成果进一步孵化。

根据全国和广东省大赛赛事规则及我校实际,为进一步将最优秀项目选拔推荐至省赛、国赛,拟在6月-8月开展决赛优秀项目的集训工作。


附: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决赛获奖名单

校赛金奖项目简介

第一名

1. 项目名称:形影相随——新型肝切除导航系统引领微创手术智能时代

2.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曾小军(2023级硕士第二临床医学院外科学)

4. 指导老师:陶海粟、郑好莉、杨剑

5. 项目简介:微创肝切除术(如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青睐,但其技术难度高,特别是在复杂手术中管理出血风险。为解决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驱动的多模增强现实(AR)导航系统,旨在为肝胆外科手术提供精确的肝脏结构信息和实时辅助。该系统通过分析手术视频,识别关键解剖结构、手术器械及异常出血,结合术前三维规划、荧光显像等数据,实现手术场景的实时配准与增强现实显示。这不仅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目标血管和病变,还能够智能监控手术进程,预警潜在危险,从而优化手术策略,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对促进我国肝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名

1. 项目名称:光学活检——胃肠癌精准诊疗引领者

2.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严博韬(2020级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

4. 指导老师:陈德鑫

5. 项目简介:癌症是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第2,死亡率第4的癌症;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5,死亡率第3的癌症。面对行业中缺乏一种原位实时在体的方法来评判肿瘤性质、浸润深度、侵犯范围、转移情况、切缘状况的痛点,我们应用多光子成像技术,研发了多光子光学活检原型机,解决了传统成像深度浅、成像不清晰、需注射荧光素钠的缺点,并应用该技术进行肿瘤微环境胶原定量,可应用于胃肠癌术中评判、转移预测、疗效及预后评价。目前我们的原型机已经在8甲三甲医院、2所大学、2家企业中使用,共服务5530位患者,总应用6854例,临床医疗效果显著,广受业界好评。相关技术共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大于10分5篇,中国科学院一区7篇,二区1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第三名

1. 项目名称:精准胃来——胃癌淋巴结转移精准诊疗先驱者

2.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朱汀(2021级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

4. 指导老师:沈国栋,胡彦锋,郭伟洪

5. 项目简介:我国每年新增胃癌及因胃癌死亡人数巨大。目前决定胃癌治疗方案所需的病理学检测平均检测周期长达7天,每年广东省该项病理检测总耗资超4亿元,市场容量巨大。为此,我们提出使用“分子影像技术”识别转移淋巴结,从而减少需检测的淋巴结数量,降低检测所需时间及成本。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出可荧光显影转移淋巴结的三靶点分子探针,对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进行注射后30分钟即可显影转移淋巴结。首次选择三靶向抗原组合作为最佳靶向策略,筛选出CXCR4,TfR1,VEGFR3三大调控靶点,研发了可修饰多种多肽的“超亲和力”铁蛋白,并开发AI辅助诊断软件,有效提高了诊断精度。210枚淋巴结活体成像和病理分析对比验证显示,该产品精确度、灵敏度、特异性均高达九成。目前市场上无类似产品,故本项目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我们希望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精确诊断和治疗,引领精准医疗新业态。

第四名

1. 项目名称:齿成之心—高端生物活性牙种植体定义者

2. 所在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王冠勋(2021级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

4. 指导老师:邵龙泉、张艳丽

5. 项目简介: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缺牙问题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健康。口腔种植修复因其美观、舒适、安全等优势备受青睐,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国内种植修复数量激增,但国产种植体研发起步晚,市场份额不足一成,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集采政策推行后,中低端产品进入集采,高端产品价格仍旧高昂。国产种植体缺乏技术领先的高端产品,核心问题包括纯钛材料强度不足、种植体构型不佳、钛基材料生物活性低等。

基于上述技术难题,经过四年研发,本项目团队在多学科专家指导下,提出高生物活性种植体研发概念,开发出高强度TA4G纯钛基材料并进行了创新应力均匀构型设计,通过SLA+浸泡工艺实现高生物活性超亲水种植体表面,打造出强度高、愈合快、质优价廉的高生物活性种植体。项目产业化将实现我国高端牙种植体自主研发,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侵占,促进民族健康产业蓬勃的发展。

校赛银奖项目简介

第五名

1. 项目名称:智麻卫士-手术心脑安全实时监测的开拓者

2.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董鹏(2019级第一临床医学院麻醉学专业)

4. 指导老师:赵秉诚 刘克玄

5. 项目简介:

本项目致力于构建心脏病患者行心脏及非心脏手术麻醉管理大型数据库、基于多模态时序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实时预警。构建心脏病患者行心脏与非心脏手术的大样本、多中心、多模态数据库,涵盖围手术期多维动态信息和结局数据,并建立数据标准、安全存储和共享机制。利用协作扩散模型实现缺失模态特征生成补全和对齐;通过模态融合Transformer等最新算法实现多模态数据的特征集融合,构建可用于术前风险分层、术中实时预警、术后早期识别的心脑血管事件预测模型。通过临床验证,研发算法软件将参与构成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脑血管风险智能化管理体系,并推广应用,从而降低心脏病人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第六名

1. 项目名称:易生繁华——引领女性生殖健康新纪元

2.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黄汉荣(2023级硕士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4. 指导老师:易笑,梁晓媚,郑裕国,陈学思,王均

5. 项目简介:卵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卵巢储备功能降低(DOR)、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卵巢早衰(POF)。这三种症状其实是同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均会引起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功能的减退甚至丧失,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目前,卵巢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激素替代(HRT)治疗、原始卵泡体外激活(IVA)治疗、富血小板血浆(PRP)卵巢内注射治疗,但并不能彻底恢复卵巢和子宫的结构和功能。为此,团队将研究方向放在了再生医学治疗——细胞疗法。项目负责人黄汉荣带领研发团队,花了4年时间, 针对干细胞治疗卵巢功能障碍的应用与需求,设计研发了卵巢功能障碍“干细胞精准医疗体系”这一解决方案。本医疗体系由生物纳米载体材料结合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构成,分为4个产品,每个产品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以最佳地适配不同患者的需求,真正实现精准医疗,安全、高效进行干细胞治疗。本医疗体系包括生物纳米凝胶(ECM-Bio-Nanogel,EBN)、外泌体凝胶、干细胞仿生贴片和卵巢类器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干细胞精准医疗体系”,实现女性生育力的恢复和生殖衰老的延缓,呵护每一位女性的生殖健康,让她们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第七名

1. 项目名称:益生胃宁-胃黏膜来源益生菌治疗胃部疾病

2. 所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3. 项目负责人:陈振辉(2022级博士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预防控制)

4. 指导老师:范宏英、曾位森、白杨、俞露

5. 项目简介: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过5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在20~30%,胃部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在胃部疾病的治疗中,各种治疗方案存在不同缺陷。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方式是铋剂四联,会引起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增强、患者不良反应增多和胃肠道菌群紊乱的问题。而益生菌具有修复胃内微生态,无毒副作用,有望解决胃部疾病难题。但市面上益生菌为肠源性/乳源性,难以在胃内酸性环境定植,有效率仅有20%~30%,大大限制了益生菌的临床应用。这可能是胃部酸性环境使得肠源、乳源等益生菌难以定植,无法发挥胃部保护作用。因此,亟需探索新的益生菌来源。本项目研究团队从健康人胃黏膜分离筛选胃源性益生菌,通过体内外实验筛选能耐受胃酸、定植在胃内、改善胃部菌群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益生菌。对不同益生菌进行产品组合,发现各个产品具有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溃疡的潜力。这些产品不仅能定植在胃黏膜中治疗胃部疾病,降低复发率,而且减少副作用,成为一种患者更容易接受的理想治疗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治疗胃部疾病。

第八名

1. 项目名称:全民来急救——致力打造院前急救互联平台,提升全民援救力

2.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钟毓灵(2022级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

4. 指导老师:田京,肖遥,张雅若,杨文娇,方碧妹

5. 项目简介:

全民来急救是一个致力于培训和激励公众参与急救和基本生命支持的项目。项目团队以“把握黄金四分钟,提升全民援救力”为宗旨,以实现“全民懂急救,全民能急救,全民敢急救”的社会目标为己任,组建了南方医科大学全民来急救志愿服务队。目前旗下志愿者多人拥有国际认证的急救培训导师资格,总普及人数达99万。八年时间里,全民来急救风雨不改,扎根城市,深入乡村,面向校园、农村、社区、事业单位等重点范围人群开展了系列急救公益培训科普活动。团队始终坚持激发民众主动性,将科技融入培训,将创新融入课程,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下,积累了丰富的科普培训经验。面对现实科普困难、公众急救技能掌握率低等问题,团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属于全民来急救的解决方案,为助力健康中国积极奉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第九名

1. 项目名称:明眸科技——糖网治愈革新先锋

2.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张紫然(2021级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

4. 指导老师:符敏

5. 项目简介: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有约25%-35%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糖网),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符敏教授从事糖尿病眼底病变治疗20余年,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2022-2023年指导本科生发表sci及ssci论文共12篇,累计影响因子51.5,其中中国科学院二区以上共6篇,所带领的本科生团队保研率超50%,研究生就读率100%。研究早期本团队通过深入研究糖网的病变机制,发现了BMP2在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抗VEGF联合抗BMP2治疗方案。本项目利用CrossMAb技术和单克隆抗体原理制备的双通路单抗不仅能有效稳定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改善血管积液渗漏,还能通过消除Fc段效应器功能减少药物半衰期,降低全身副作用。这为糖网患者带来了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变数百万患者的生活质量。

校赛铜奖项目简介

第十名

1. 项目名称:泌显神通——外泌体鼻喷剂修复脑卒中损伤领航者

2.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叶志伟(第二临床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

4. 指导老师:易笑

5. 项目简介:随着全球和我国脑卒中呈爆发式增长、年轻化趋势,而当前治疗非常依赖早期溶栓和介入治疗,良好预后的治疗时机仅有数小时,我们根据当前干细胞治疗领域的底层原理——有效成分主要为外泌体,开创性地提出了外泌体鼻喷剂治疗。这一疗法有望使原本处于损伤阶段的脑组织转向修复进程,从而使无条件及时获得救治的患者也能得到良好预后。同时,我们全新的干细胞培养技术和外泌体提纯技术,使整体成本降至原有的1/380,使产品浓度和纯度均大幅度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外泌体鼻喷剂为卒中患者治疗争取更长的有效治疗时间窗,为患者谋求更好的预后。

第十一名

1. 项目名称:微笑“童”行——乡村儿童口腔健康的护航者

2. 所在学院:口腔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冯晓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4. 指导老师:黄少宏、王文乐、李剑波

5. 项目简介:微笑“童”行——全国首个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儿童口腔预防公益服务中心,现已成为中国乡村儿童口腔健康青年学生公益行动的领航者。团队在数年的实践中形成以微笑“童”行服务中心为主体、宣传教育和疾病预防两层面双向发力、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一心 两层 多联动”运作模式,通过多层次科普宣教、“三位一体”龋病综合防控技术干预、口腔专业人才培养三大举措,建立起完善的口腔预防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地区儿童口腔健康事业的发展。15年来,微笑“童”行经过拓荒式探索,走过粤桂新藏青陕黑7省27个县市,宣教500余场,公益直播60余次,乡村儿童健康素养认知水平从4.7%提升至55.8%,节约社会医疗成本90亿,约500万儿童从中受益。15年来,微笑“童”行着眼于当地口腔医疗可持续发展,形成全面的“造血”式口腔健康公益模式。15年来,微笑“童”行追寻着“让每一个乡村儿童都能拥有健康口腔”的美好愿景,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一支“薪火相传的服务团队”,培养多支“带不走的乡村口腔医疗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之路。得到了来自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权威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为政府制定儿童龋病防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第十二名

1. 项目名称:为了没有乙肝的未来-乙肝母婴阻断管理全球领航人

2.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尹雪如(2019届博士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专业)

4. 指导老师:侯金林,刘志华

5. 项目简介:“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小贝壳”项目)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的全国公益项目。面向国家减少乙肝新发感染的重大需求,项目将科技创新与公益服务相融合,攻破乙肝病毒母婴阻断关键技术,编写首部技术指南填补行业空白,研发数智管理平台服务患者,创新“医院-医生-患者”三方服务模式惠及民生,以期达到乙肝病毒母婴零传播的目标和没有乙肝的未来的愿景,打造乙肝母婴阻断管理的“中国样板”,为全球消除乙肝贡献“中国智慧”。项目启动10年来,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78家医院、160家社区服务中心,拥有超40,000例乙肝母婴阻断成功案例,得到了国内外顶级专家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实践经验改写了国际指南,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报道并点赞。相信随着项目的继续发展,没有乙肝的未来终将梦想照进现实!

第十三名

1. 项目名称:脂焕新颜——AMC脂肪高效提取引领者

2.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刘恩伊(2020级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

4. 指导老师:李烨、董自清、毕振宇

5. 项目简介:艾迪团队致力于完善医美填充市场,提供一种刚性脂肪移植复合材料的制备装置——艾迪AMC提取器,并开设AMC提取课程及考核,以期为AMC填充行业提供可靠保障。艾迪AMC提取器能够物理、高效、便捷地收集脂肪抽吸物中的粗大纤维,所制得的AMC填充材料刚度强、稳定性高、保留率高、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可弥补自体脂肪移植填充物的缺陷,广泛应用于需硬性支撑及大量脂肪填充的部位,远期治疗效果佳,为医美填充材料技术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十四名

1. 项目名称:粤糖网——助力广东糖网筛防长城

2.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曾开泰(2022级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

4. 指导老师:陈容平,杨锐

5. 项目简介:针对我国糖尿病患人数众多,且大多数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了解程度低的现状,粤糖网项目应运而生。项目团队以“把握病变关键期,守护万家灯火明”为宗旨,协助广东省糖尿病预防控制超八年,关注糖网服务乡村超4年。团队深入粤东西北等较偏远地区,依托于免散瞳眼底相机和AI智能诊断系统,为当地群众带来家门口的筛查,同时以健康问卷调查为载体,对当地群众进行科普宣教并收集健康信息,协助构建糖尿病视网膜数据服务平台,助力广东糖网筛防长城。在此期间项目团队深入地市21个,开展糖尿病宣传超1000场次,免费眼底筛查3500余次,惠及糖尿病患者超10000人。在百千万工程的号角下,项目团队积极响应相关政策,获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首批100个优秀示范项目,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重点团队等荣誉称号。

第十五名

1. 项目名称:检微知著——血清HBV RNA检测引领慢乙肝精准诊疗新时代

2.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3. 项目负责人:邓芮(2021级博士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

4. 指导老师:孙剑、樊蓉、侯金林、周彬

5. 项目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约有慢性HBV感染患者8600万例,占全世界近三分之一。抗病毒治疗是当前预防乙肝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措施,但现有药物仍然存在治愈率低、疾病进展风险高等问题。为此,本团队长期致力于发掘可有效监测慢乙肝治疗疗效及疾病进展风险的相关新型病毒学标志物,优化慢乙肝精准诊疗体系,为我国乙肝防控手段的变革提供重要依据。本项目围绕新型病毒标志物血清HBV RNA,自主研发高敏HBV RNA一体化检测平台,并基于该病毒新标志物精准指导慢乙肝诊疗与管理,显著提高乙肝治愈率和降低疾病进展率,为乙肝防控工程提供新策略,广泛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项目研发产品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佳、成本低等特点,目前已进入国内多家医院和第三方检验机构应用。


相关文章